當前的數學高效教學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:重知識、輕能力,重結構、輕過程,重理論、輕應用,注入式多、啟發(fā)式少,學生參與不夠深入、教學過程比較封閉。面對這種教學現狀,必須改進教學模式,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,使學生學會學習。
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說過“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抓課程改革,就是抓素質教育,抓素質教育必須抓課程改革”。從課堂改革到課程建構,再回歸課堂。他們先將國家教材校本化,把教材整合成“授課模板”,組建的教學單元,隨即又按照“各取所長,優(yōu)勢互補”的原則進行了教師模塊授課調配,教材知識資源的重構、教師教學資源的重組,扮靚了課堂的精彩, 課改的精品——高效課堂。根據當前教育教學的形式,結合我校的具體實際情況,對高效課堂模式正在進行探索,下面就是我的對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踐與探索的心得體會。
一、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
新課改理念指明“學生是主體、教師是主導”。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,就應把課堂交還給真正的主人——學生。先從改變學習狀態(tài)入手——讓學生動起來、讓課堂活起來:從提高學習效益開始——讓效果好起來。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動,既要求身動,更要求心動和神動。課堂上讓學生大聲說、相互講,走到黑板前寫。課堂45分鐘,先預習,再交流,最后把學習成果展示出來。使預習——展示——交流,貫徹課堂。
二、高效課堂要改變教師觀念,關注教與學的過程
新課程背景下,教師的角色變了,教與學的方式變了。我們對高效課堂關注的重點也要變,新課標要求學生全員、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教與學的活動。學生的情緒狀態(tài)要關注,老師要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。學生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(tài)投入到學習中去,并能自我調節(jié)和控制學習情緒,對學習能保持較長的注意,要具有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。教師要激發(fā)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、獨立思考,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要表達的觀點,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。變“學會”為“會學”從而由“發(fā)現問題——分析問題——解決問題——再發(fā)現問題”養(yǎng)成這樣一種勤于思考的學習好習慣。
高效課堂要求教師要成為“四者”:促進者、學習者、決定者、幸福者。1.教師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轉變,教師應由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、指導者。2.實現教學相長,教師還應該成為終身的學者,與學生一起“同學”。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改變自身知識結構的單一和知識面的狹窄,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(yè)持續(xù)發(fā)展,才能適應社會進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,這也是未來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(yǎng)。3.一節(jié)高效課堂,它是由教師和學生合力打造而成的,這其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。因為教師決定著一節(jié)課能否成為優(yōu)質課、高效課,也就是說“優(yōu)秀的教師才能上出高效課,責任心不強的教師只能上出低效課來”,所以說“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課堂,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教育,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國家”。4.從職業(yè)特點上講,教師還要改變生命現狀,做一個幸福的職業(yè)者。
三、高效課堂重在操作
真正的高效課堂重在具體操作,他們把學習狀態(tài)解讀成“課堂生存狀態(tài)”,狂歡其實是一種精神存在的狀態(tài),而不在于形式本身——動或者靜,一旦課堂執(zhí)迷于動,那么這樣的動和靜一樣都顯得可怕。課堂即生態(tài)、課堂即情感、學習即自然生長和自由選擇,以杜郎口中學的課堂評價為例,他們推進“快樂不達標”一票否決制,用“直觀判斷”來厘清快樂的內涵——一察表情、二看動作、三聽聲音,與此相對應的是基于自主課堂構建的三個參照——自主指數、合作指數和探究指數的評判。高效課堂教育圍繞自主性、主動性、生長性來建構“知識的超市、生命的狂歡”。超市的隱語是豐富性、自主性、選擇性;狂歡的隱語是生命的狀態(tài)——教育者有責任和義務讓每個學生享受學習成長的快樂。
四、高效課堂強調“三段一體”
完整的課堂是指將“課中45分鐘”向前后延伸,課前、課中、課后三段構成一個整體概念。課前教師“三備”:編制導學案——備學習目標、備學情、備學法指導課中教師“抓兩頭、促中間”——一頭抓前端預習、一頭抓后端反饋,促進中間的“開放搞活”。課后學生“自查、修復”——整理糾錯本、整理學案,發(fā)揮課代表、小組長、對子三種作用。
“高效課堂教學模式”講究“先學模后教,以學定教”,要課前延伸,進行預習;要自主學習,合作探究;要課后提升,拓展延伸。學生通過自己的說與做,通過與同學老師的互動交流去建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,形成一定的能力,獲得一定的情感態(tài)度和價值觀,這樣親歷學習的過程學生才能有深刻的體驗和認識,才是真正著眼與學生終生發(fā)展的有效策略。優(yōu)質高效課堂模式是對教師業(yè)務能力和敬業(yè)精神的挑戰(zhàn)。沒有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、深入挖掘、透徹理解,沒有對學情的深入洞察,沒有對自己知識結構的組合,僅僅憑借備課中的預設,生硬的“照讀”備課,無視課堂鮮活的生成和課堂的多變性,就難以實現“以學定教”,不能達到“三講三不講”“精講點撥”的要求。用高效課堂模式去規(guī)范教師的課堂流程和教學行為,改善傳統(tǒng)課堂教學的現狀,通過“高效課堂教學模式”來“解救”我們水深火熱中的孩子們,從而不斷提升教育整體的辦學質量和服務質量。
五、落實“高效課堂”教學模式中出現問題和自己存在的困惑。
1、導學案的適度性與適量性。難度往往過難,量往往過大,加之學生之間的知識層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,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。
2、鞏固檢測與反饋。當堂檢測落實時間不足,形式單一,知識面狹窄。
3、小組口頭匯總,交流展示發(fā)現對于疑點、難點、易錯、易混、易漏點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明顯把握不足。特別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實際應用及函數等章節(jié),在理解和應用中有一定的困難。在應用高效教學模式時學生的反饋意見比較大,要求老師細講、精講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滿堂灌。
4、學生多分組討論受制約。
5、教學設備落后,資金不足導學案、課堂檢測不能人手一份。